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5日讯 (记者张敏敏 通讯员 陈立国) 今年的4月5日,是王炳申法官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家人来到他的墓前祭扫时发现,墓碑旁已经摆放了几束鲜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1月30日,滨州市滨城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王炳申离世,享年55岁。这距离他因病离开工作岗位仅8个月。朋友们都知道他多年来病痛缠身、坚持工作,但乍听此消息时还是不敢相信、难以接受。
“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有追求,还要有底线。”在人们的悲痛追忆中,王炳申的这句话不仅愈加掷地有声,更是以此铸就其人生底色。
“有正事”,是他追求的人生褒奖
在今年2月份滨城区为王炳申举办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王炳申的外甥女崔立华含泪说,舅舅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自己还是认为,“‘有正事’是对一个法官的最高褒奖,也是舅舅最想得到的人生荣誉”。
前几年,王炳申的亲哥哥因为车祸打官司,希望王炳申帮忙多争取点赔偿。他听了当即严肃道:“那怎么能行呢?”,然后劝告哥哥相信法律,走正常程序,后来又推动双方进行了庭外和解,考虑到对方家庭比较困难,最终只要了医药费了事。
事后,哥哥对王炳申的意见挺大,甚至村里人都笑话他“有个当法官的弟弟也不管用”。可是到后来,他就慢慢了解到,这已经不是王炳申第一次“拒绝帮忙”,更加奇怪的是,被他拒绝过的人事后都没有对他说过一个“不”字,反而都说他这个人“有正事”。“自己作为王炳申的手足至亲,怎能不如外人呢?”于是,他挺起胸膛逢人便说:“我为有这样的好弟弟感到骄傲!”
王炳申的“有正事”不仅在于铁面无私,坚持“底线”,还在于他常怀忧国忧民的大局观,这是他在司法事业中的“追求”之一。
2019年国庆前夕,滨城区法院受理了一批劳动纠纷案,28名劳动者集体起诉某公司,要求公司赔偿120余万。原告们多为50岁左右的家中顶梁柱,面临着失业的同时可能还有拿不到赔偿的风险。王炳申面对危局,主动担当、带头办案,他逐一听取当事人诉求,反复组织调解,但由于双方分歧太大,任凭他磨破嘴皮也未能奏效,最终经过三次庭前会议、两次庭审,终于完成了判决。他深知决不能让判决“打白条”,在宣判前就与执行部门沟通,一起力促被告公司履行判决义务。
爱钻研,他力促小案入选典型案例
2021年,由王炳申任庭长的民一庭审理了一起电话营销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案件。原告孙某燕在被告某通信公司办理电话卡,之后持续收到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推销电话。孙某燕多次沟通、投诉无果,遂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这种推销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只是少有人想到诉诸法律。凭借多年的经验,王炳申十分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案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他开始思索以法治思路来解决这一困惑多年的社会现象。庭审前,他一再嘱咐承办人要控制好庭审,制作文书时又与办案团队一起研究写作思路,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终于成稿。在他的主持下,民一庭将此案件作为典型案例上报,参与评审活动。
2023年1月12日,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二批)。最高人民法院评论其典型意义:本案裁判结果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隐私权,更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出了回应,亮明了司法态度。
“得知此消息后,躺在病床上的王庭长欣慰地笑了。”同事孙春华回忆道。
对于法律业务执着研究,不仅是王炳申孜孜以求的习惯,他更是将这种精神带给身边之人。在杜店法庭、民一庭任庭长时,王炳申带动大家进行“每天两个十五分钟”的活动,要求提前到岗、延迟离岗各十五分钟,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学习活动、安排梳理工作。在他的引领下,大家的业务水平日益提升,多人被评为全国办案标兵,全省(市)审判业务专家。
当有人称赞他为“研究型”“专家型”法官时,他总是笑着轻轻摇头。
“有温度”,“布鞋法官”内心镌刻百姓情怀
“有事要法官大人做主!”在办理一起金融借款案件时,王炳申开庭前突然接到一名被告电话,只是对方在电话中无法说清。王炳申把他们约到调解室里,一看是一对老夫妻。两人絮絮叨叨说了半个小时,终于把事情讲明白,原来他们本来不想贷款,也没有拿到钱,是同村的另一个保证人把老大爷带到银行签的字。
“从法律上讲,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签了字就应该承担还款责任。”不少人都这样认为。王炳申却觉得,如果能核实细节,还原事实,既能追究真正用款人的责任,也可以让两位老人不用在晚年背负上百万元的债务。
他找到原告方银行,其一开始称当时的工作人员已经离职、相关资料找不到了、签了字就该还款。王炳申从情、理、法的角度反复做工作,终于向银行员工核实了签订合同的细节,确定了实际用款人并非两位老人。结合其他的案件细节,最终以涉嫌贷款诈骗罪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两位老人拉着王庭长的手说:“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咱办案子不能有私心,要做一名既能严格公正司法又有温度的法官。”这是王炳申常与同事们说的一句话。
王炳申习惯穿着老布鞋、黑裤子、旧衬衫工作,除了庭审时,基本都是这般打扮。“舅舅每次回老家,他都热心地为大家解答法律疑问,乡亲们听说他回来了,就都不约而同地到家里找他咨询。”崔立华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王炳申一身朴素衣着,操着一口方言与大家交谈的场景。王炳申总说,老百姓可以说“打官司”“法官大人”,法官却不能把自己当“官”,更不能有官架子。
“但愿人无讼,何妨我独闲。”王炳申始终认为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耗费双方以及公共资源最多的一种方式,多年来他热衷于调解和普法事业,喜欢冲在第一线,与基层群众打得火热,有人送他一个雅号“布鞋法官”。
有正气,他勇斗三名持刀歹徒无惧色
生前,王炳申对文字有种执着的喜爱,不仅对审判文书这种严肃文稿字斟句酌,还在笔记本上、书籍上写了许多心得体悟、座右铭,即使在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中,他也常常动笔。
同事们经常收到王炳申发来的“手写图片”,他把想交流探讨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拍照用微信发给同事,询问:“该观点你认同吗?可否展开讨论?”不少同事至今还珍藏着王炳申的“电子手迹”。
王炳申安排工作如同编辑文字,总是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法庭内的王炳申非常内敛,让人很难想到,这个老法官三十年前也是一个血气方刚、正气凌然的侠义青年。
1989年,王炳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里写道:“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考验来得如此之快,1990年10月的一天,王炳申和两名村民骑自行车回家途中,突然听到呼救声,仔细一看,竟然是三个歹徒在持刀抢劫!
一种刻在骨子里面的浩然正气让22岁的王炳申毫不犹豫、果断出手。他先示意村民去派出所报警,然后毅然冲了过去,徒手与三歹徒搏斗。凭借着过人的胆气和能力,王炳申生擒两名歹徒,吓退一名。后期,警方侦查发现,该犯罪团伙已抢劫作案多起,打死、打伤数人。
因为这次勇擒歹徒,王炳申被省法院授予一等功。此后,这惊心动魄的经历被王炳申悄悄地埋藏在岁月中,只是心中的正气依然灼灼生辉。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将生命的重心转到了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上,灰白发丝之下的炯炯目光依稀可见年少时的风采。现在,这目光也消失了……
阳光下耀眼的黄色菊花低垂,王炳申家人们祭扫完毕,依依不舍地离开。其后,不断有人陆续走来,朝着墓碑深深鞠躬。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东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